苏超友谊比赛文化梗
“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口号在南京发布官方公众号上迅速传播,与“苏超”这样一场区域性足球赛事一同点燃了中国。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狂欢,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
在“苏超”的玩梗式传播中,各城市间的友谊与竞争被巧妙地编织进每一句玩笑与每一次调侃之中。比如常州接连输球,球迷们高举“丨州立起来!留给常州的笔画不多了”的标语,以幽默的方式面对胜负;南京与南通的“南哥之争”,被巧妙地描绘成盐水鸭与状元狼之间的角逐;而徐州与宿迁的比赛,则被戏称为“楚汉争霸”,将千年的历史脉络联结起来。这一现象不仅超越了赛事本身,更成为了人民群众践行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生动实践。
所谓文化主体性,就是对特定主体所属文化的自觉反思、认识和创造性的文化实践活动。它表现为对文化传统的自觉创新实践,以促进文化范式、文化模式的转换以及文化传统的不断生长。这一现象正是中华文化创新性特质在当代社会的鲜活彰显。
从文化内核的主体性来看,“什么是中华文化”是文化创新首先要解答的问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吸收了儒、道、法、墨等百家思想,海纳百川,包容创新。在“苏超”的玩梗式传播中,我们看到了对历史记忆的创造性接续,网友们以幽默段子化解地域隔阖,将“和而不同”的传统智慧在现实中生动延续。
从文化方法主体性来看,文化的繁荣与技术革新相辅相成。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助推了“苏超”的全民创作热潮。大量与“苏超”相关的创意独特的原创AI短视频帮助“苏超”IP进一步破圈传播,也解答了如何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的问题。
从文化建构主体性来看,现实的人是文化实践的主体,他们从事着有目的、能动的文化生产和交往活动。在“苏超”的玩梗式传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由群众主导、官方积极回应互动的良性对话模式,充分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一模式让人民群众从文化受众转变为创造主体,是对群众智慧的尊重与引导,也是文化传承发展规律在群众实践中的深刻映照。
这场始于足球的群众实践启示我们:唯有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在“第二个结合”中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方能真正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嘱托。让我们在“观乎人文”中不断创造,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注入不竭动力。真正的文化穿透力,永远生长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