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热潮,玩梗易,造超难!
“苏超”的风潮今年点燃了群众对足球的热情,各地纷纷效仿,多省市陆续展开了各式超级联赛的玩法。然而,我并不认为这股热潮能被全国简单地复制为一种万能模板。即便是当下大火的“苏超”,其热度很可能在明年从“现象级”回归到“理性区”。
关键不在于各地能玩“梗”多久,而在于是否将赛事当作一门系统工程来运营。这其中包括了治理、供给、内容生产以及消费转化的全方位到位。
在2025年的8月10日,河北省五人制足球超级联赛在石家庄火热开赛,张家口队与石家庄队的比赛吸引了众多眼球。这样的场景不仅仅在江苏出现,从“苏超”到“赣超”、“汉超”、“五超”,各地的群众性足球联赛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以河北的“五超”为例,其赛期从今年8月延续到明年4月,制度设计侧重于扩大参赛年龄范围,并设置城区组与高校组双轨。江西的“赣超”已经进行到第五轮,武汉的“汉超”即将开哨,各地区的赛事设计各有特色。
“苏超”的成功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治理与供给的模式。它的成功离不开江苏省的省级统筹,协同十三市,统一赛历、票务与内容分发,政务、媒体、商业的同频发力。这绝非是“业余联赛+便宜票”的简单组合所能达到的效果。
然而,各地的“起超”并不是一次性的热闹就能决定的。“热”一次是开始,能否“热”下去则要看“复购”。例如,江西“赣超”通过多城联动和低门槛票价吸引了第一波观众,但要想持续火热,就需要观众多次购买门票,外地球迷愿意为比赛停留,商家能把“福利”转化为可持续、可核销的权益。
治理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像“苏超”背后有一整套的“总控台”,负责统一赛历、票务、内容分发与跨部门协同。如果没有这个总控台,主客场制的延长就可能面临安保、交通、票务、医疗与现场服务的各种问题。
内容的持续性也是关键。今年的“苏超”流行语和叙事是一次性的“公共记忆”,虽然点火很成功,但要想持续续航还需将内容从“网络梗”转化为“地方文化+城市荣誉”的在地化表达。
此外,可跨区移植的“硬规则”同样重要。比如湖南的中学生参赛制度、河北“五超”的外籍人士注册政策以及赛制的调整等,这些都是可以复制的元素,但前提是要有扎实的资格审核、保险和赛风赛纪的工作。
最后,别忘了把“票根经济”做实。江苏的经验不是简单的优惠券发放,而是将观赛与文旅权益转化为可核销、可追踪的数据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乘数效应,让群众体育的发展真正成为城市的新日常。
尽管热度可能会有所回落,但只要我们把体验与权益做得足够好,就不必过分依赖“梗”来维持热度。“赣超”、“汉超”、“湘超”、“五超”等能否站稳脚跟,关键在于是否能把城市体育的发展真正落到实处,让体育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多地“起超”并非简单的模仿作业,而是群众体育供给侧改革的一次集体试验。这既考验了各地的治理能力,也推动了城市将体育的想象力转化为可复用的公共服务与商业产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即使“梗”不再新鲜,球场边的人气与活力仍有机会成为城市的新常态。”
下一篇
足球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