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血性扭曲难纠,中国篮球难行远。

来源: 24直播网

8月1日,中国篮协对近期在河南济源爆发的辽宁沈阳三生飞豹U21与山东山高U21的赛场群殴事件做出了严厉的处罚。这场比赛原本激烈,却在第三节突然失控,近20名球员冲进场内大打出手,观众席上顿时一片哗然。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和讨论。

对于这场群殴事件,篮协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重罚:取消两队本届全国青年锦标赛的全部成绩,同时对涉及打架的球员如黄秋实、张峻豪、袁帅、崔嘉航等进行三年停赛处理,而其他参与者包括教练和领队则被停赛八场。这样的处罚力度显示了中国篮协对于此类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在回顾这次事件时,不禁让人想起之前的一段采访。杨瀚森在谈及NBA与CBA的对抗差异时提到,“这边很激烈,却更文明”。然而,这次群殴事件却成为了这句“更文明”的最尖锐的反例。就连曾在两大联赛都有经验的马布里也在社交媒体上录视频表示,在CBA如果不够“脏”,就可能会被揍。他进一步解释说,NBA的对抗虽然激烈,但都是“专业的方式”,不会出现“你正在跑动,却有人故意绊你”的情况。

这种差异表明,济源群殴并非偶然事件,而是长期赛场失序的必然结果。回顾过去,从2016年的“川辽冲突”到2022年的新疆队与美国探险者热身赛的停赛事件,篮协的处罚虽然逐年加重,但赛场清净的状况却并未得到改善。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量刑区间的设定不够明确,让公众产生质疑;二是执法链条的缺失,导致警方很少介入体育冲突。

篮球圈内的高水平联赛应该对肮脏动作持零容忍态度。然而,在不少青训营中,“血性”却被无限拔高,成为了一种“赢球第三条腿”的文化。一些教练和球员默许甚至鼓励使用具有违体风险的动作来吓唬对手。这种扭曲的“血性”文化值得篮协、俱乐部以及所有篮球爱好者深刻反思。

要纠正这种扭曲的“血性”文化,篮协需要迈出关键的三步。首先,赛事主办方应向公众完整披露判罚依据,使量刑透明化、流程标准化。其次,对停赛球员进行心理辅导、公益服务与规则考试等“做人的必修课”教育。最后,俱乐部与经纪合同应明确规定“球场暴力即解约”的条款,用经济手段来倒逼球员自律。

同时,相关自媒体也应摒弃煽动地域对立、炒作暴力冲突的恶习,不要再把所谓的“热血”当作“流量提款机”。当年轻一代的篮球梦想撞上如此扭曲的“血性”文化时,实在让人痛心。真正的篮球迷所追求的“血性”,是在极限对抗中依旧尊重比赛、对手和观众的文明风范。

希望中国篮协此次重罚不仅能成为一次警钟长鸣的事件,更是中国篮球走向文明对抗的开始。只有当“文明”成为篮球场上的底色时,中国篮球才能真正走向世界高水平联赛的舞台。